我該如何存在~談角色責任和生命樂趣的平衡

我該如何存在~談角色責任和生命樂趣的平衡

張玉薇 諮商心理師

 

    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角色責任和壓力,青少年的自我定位探尋和追撞、青壯年的婚姻關係和職涯發展、老年的退休生活和多重失落...等,人生就像是一場為身心安頓而不斷追尋和努力的耐力賽,每個困境裡都有危機和轉機,有時我們好像得到又似失去、墜落卻又重生、迷失終又覓得,其實沒有白白受苦的經歷,生命裡的每一步都緊扣相連,低潮和苦難也都是生命轉化的養料和祝福,是不斷修煉自我的過程。

  

    許多在諮商現場裡來談的當事人,多是來自社會主流價值或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無意識壓迫,及長時間的角色責任承擔下,感受自己身心強烈失衡的情況。曾有當事人表示如果可以有選擇,自己最大的心願是「長眠」,意味著渴望解脫各種角色包袱,因為死亡是去角色的,人活在常人世界須努力生存,但究竟要如何存在才能喜悅快樂、讓活著不會只有角色責任和壓力的苦悶承擔?以下分享幾個可以省思和調整自我的探問:

 

1. 提昇對「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如何造成心理壓力的自覺:

    我們期望自己如何才是好父親好母親、好兒子好女兒、好丈夫好妻子等性別角色框架,都是隱隱牽引我們活著的信念和價值感的來源,然若沒有自覺反而成為僵固的束縛包袱,只能充份的感受角色責任的沉重和辛苦,難以鬆綁自己。慢慢練習反思自己的痛苦和壓力感的來由,是否多是因「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而來,試著建立更符合內心需求的角色價值和內涵。

 

2. 多問自己這是「應該」還是「想要」─照顧角色下的自我需求:

    我們都可能受成長經驗影響,為了現實生存壓力和照顧他人的需求,在承擔責任上內化什麼是對錯好壞、自私或無私的定見,而在面對責任當下多先選擇照顧他人的需求,久了即會與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愈漸脫離,當感受身心強烈失衡想要尋求解脫時,卻又不知如何為之。可以練習在每個選擇情境中問自己這是「應該」還是「想要」,允許自己能先滿足自我照顧的需求,待有心力再去給出時也較能心甘情願和甘之如飴。

 

3. 探討解決問題的慣性如何受家庭成長經驗的影響:

    每個人都會受原生家庭成長經驗影響我們因應和解決問題的思考和行動模式,然而有時卻可能讓自己身陷在死胡同裡。可以藉由多與人對話分享、閱讀書寫、接受諮商等,來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內在的驅力和恐懼,多些自覺就多些彈性選擇的空間,慢慢相信生命不該只有非黑即白的拉扯和糾結。

 

4. 如果明天即將死去你的生命價值會如何重排:

    現在此刻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可能會受生命的重大失落、終於認清自身的健康或能力的限制,而順位重排和調整,認真思考「如果沒有明天」,你汲汲營營的追求和目標是否會有所不同?

 

5. 接受生命裡的失落和傷痛朝和解之路努力:

    我們的人生裡都免不了有不同型式的失落和傷痛,也許此生都無法完全釋懷和放下,然而透過致力於個人的身心靈平衡的追求和探尋,會愈漸能慢慢覓得與這傷痛共處最好的方式,與生命的不圓滿和解,也為自己的心靈帶來更多的自由。

 

    最終,期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學會在成人世界裡有力量承擔角色責任,也成為最懂照顧自我需求的父母,體會到更多生命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