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孩子,從你我做起

關心孩子,從你我做起

陳怡蓓心理師

    小知就讀國中二年級,很想要交朋友,會主動詢問要不要幫忙,但有時幫了忙卻又可能讓對方更忙,所以同學都不喜歡他,再加上胖胖的身材,同學又藉此嘲笑他,說他走路的時候都要地震了,甚至有同學會學小知走路的姿勢,小知很難過,他不知道要怎麼和同學相處,漸漸的,小知覺得到學校上課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可是爸媽不知道小知發生什麼事,對小知每天賴床藉故不到學校的行為大發雷霆。

 

    小知的故事,或許你我都不意外,在你我就學期間,班上同學就常會幫身材胖胖的或瘦瘦的同學取綽號,或是聯合一群人不要跟誰誰誰好等等。這些行為在教育部依據修正公布之教育基本法第八條規定,於101年7月26日發布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後,都屬於校園霸凌的行為之中。

 

     「校園霸凌」係指相同或不同學校學生與學生間,於校園內、外所發生之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之校園學習環境,或難以抗拒,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

 

大致上,霸凌有下列六大類型:

1.  肢體的霸凌:此類型因會在受害者身上留傷痕,故較容易辨識,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物品等。

2.  言語的霸凌:口語上的攻擊有時比身體上的攻擊來的更嚴重,會透過取綽號、用言語刺傷、嘲笑同儕、恐嚇威脅等。

3.  關係的霸凌:是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忽視,包括遊說同儕排擠某人、散播不實的謠言,離間小團體的成員。

4.  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徵作嘲諷或評論的行為;或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之侵犯,如抓或摩擦某人身體,或是掀裙子、脫褲子、阿魯巴等皆屬此類。

5.  反擊型霸凌:這是受凌對象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通常面對霸凌時他們生理上會自然的予以回擊;有部分受凌對象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

6.  網路霸凌:在網路上散布謠言,留下辱罵或嘲笑的字眼。

 

當孩子遇到霸凌,爸媽要如何協助:

1.  同理孩子的困境:

聆聽孩子在校的狀況,不急著給評價,不說「這種事你要堅強面對」,只要給予孩子在事件中更多的支持與關愛,讓孩子能感受到安全與被接納。

2.  不要責怪孩子:

    請不要出現這些責怪的話語,「你一定做了什麼讓人家討厭的事,不然為何只欺負你一個」,「就叫你要好好跟同學相處,你看看你連這都做不到」,這些話,只會讓被霸凌的孩子心裡更受傷。被霸凌不是孩子的錯!

3.  聽聽孩子希望怎麼做:

    爸媽不要急著要出面要求霸凌者給交代,或要求老師處罰相關人等,先聽聽孩子怎麼說,因為要繼續在班上面對同學的是他,孩子有自己希望處理事情的方式,爸媽不妨先聽看看孩子的想法,同理孩子的處境,也相信孩子有處理此事的能力,但也讓孩子知道爸媽隨時都能提供協助。而當爸媽介入處理時,別忘了,要讓孩子能更安心地在班上與同學相處,而不是因為大人介入後,讓他更加忐忑、更被疏離。

4.  讓孩子學習反抗能力:

    讓孩子學習面對霸凌者的勇氣,有時可能是霸凌者專欺負軟柿子,所以讓孩子學習自我保護,並且讓自己能懂得為自己據理力爭,避免被當作懦弱的獵物。此外,也讓孩子學習多和周圍的人互動,這樣真有什麼事情發生時,周遭還有同學可以幫助、協助,讓自己不會孤立無援。

 

本篇內容純屬心理衛生宣導性質且為作者見解,並不代表本中心之言論及立場。

 

本內容僅供民眾閱覽,未經著作人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