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憂鬱來時—伴他走過生命的幽谷

交大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李璨如

 

  「我小孩這一陣子常常都關在房間不出門,也都不跟人講話,整天都在睡覺,真不知道他到底怎麼了?」「我先生回家後動不動就發脾氣,看甚麼都不順眼;以前常常會帶全家出去外面走走,現在都也沒有了;孩子跟他說話也都不理,整個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這是我們經常在憂鬱症患者身旁的人聽到的描述或抱怨,身旁的人雖然不知道口中描述的這個人怎麼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怪怪的,或是跟以前不太一樣,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憂鬱症的症狀

 

我們如何察覺身邊的人是否患有憂鬱症?以下幾點可以提供參考:

 

心情

快樂不起來,心情煩躁、鬱悶

 

興趣

興趣與喜樂減少:對過去有興趣的事情現在完全提不起興趣

 

生理

體重下降(或增加) ; 食慾下降 (或增加)

 

睡眠

難入睡或整天想睡

 

思考

思考動作變緩慢、腦筋遲鈍

 

體能

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想法

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注意力

矛盾猶豫、無法專心、無法下決定

 

自殺計畫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至少符合上述四種以上的症狀,且持續二周以上,我們才可推斷此人可能是患了憂鬱症。

 

如何看待憂鬱症

 

  憂鬱症可能是由於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挫折、負面的想法,或是失去親人的哀傷或是遭逢重大變故或創傷所引起,也可能是生理的因素導致憂鬱症的出現。簡單的來說,憂鬱症可分為輕度、中度以及重度憂鬱,一般來說,輕度憂鬱的患者或許過了憂鬱的期間,沒有經過特別處遇或服藥自動就消失;但對於中度或重度憂鬱的患者來說,憂鬱的症狀是不斷重複出現,即使暫時感覺好轉,很快的又開始下一次的憂鬱週期。若長期沒有接受治療,病症不但不會自動消失,反而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走上自殺一途。但是透過適當的心理治療或藥物的服用,憂鬱症是一種可以完全控制、乃至痊癒的病症。

 

如何陪伴憂鬱患者

 

  當我們發現家人或朋友「怪怪的」,懷疑他是不是有憂鬱症時,我們可以建議或協助他到便利商店或是從網站上取得憂鬱症的檢測量表自我檢測,若測出的結果呈現中度或重度憂鬱,鼓勵或陪伴他到醫院接受醫師的診斷與治療則是首要之務。若家人或朋友不願做自我檢測、也不願尋求醫師的協助,我們除了密切注意他的狀況、提供他需要的支持與協助之外,我們可以尋求較能說服他的親友或師長的協助,在他狀況較為好轉的時候鼓勵或陪伴他到醫院接受治療。

 

  對於患有憂鬱症的親友,以下提出十項態度與行為,做為陪伴與協助憂鬱症患者度過自己生命幽谷時的參考:

 

1.接納:接納患者的病症,無須將憂鬱症視為羞恥、不可說的病。

2.不過度保護,也不操之過急:對於患者不須過度保護,不替他承擔所有他該負責的事情,但可延長他該負責事項的時限。由於患者容易對自己狀況的無能感產生很大的壓力,因此體諒他的壓力並給予耐心與時間去面對與處理自己的病症。

3.學習了解病症:可從書籍、網站以及醫師那邊了解有關憂鬱症、以及如何照顧患者的知識。

4.接受社會其他資源:可多尋求社會的資源,例如參加醫院舉辦的憂鬱症親友的支持團體。

5.親友間彼此鼓勵與支援:與其他親友說明患者的情況,尋求親友的支持與協助,討論彼此對患者照顧的分工。

6.鼓勵正向行為:當患者有正向的想法或行為,例如有意願參與人群之類的想法,支持他的想法並鼓勵他採取行動。切勿強迫或要求患者去做你自己認為可以改善病情的事。

7.認清並拒絕社會歧視:當接收到對憂鬱症的批評或評論,認清並拒絕怪力亂神的歸因與建議。

8.建立合理的要求與限制:對患者要有合理的要求與常規的限制,不要剝奪患者自我照顧與自我負責的能力。

9.建立與醫療團隊的合作模式:與醫療團隊保持密切聯繫與合作,討論患者的病情起伏與對藥物的抱怨,並尋求醫療照顧的建議。

10.自我照顧:記得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態,才能提供患者所需的協助與關懷,並減輕患者對照顧者的愧疚與罪惡感。

 

※本篇內容純屬心理衛生宣導性質且為作者見解,並不代表本中心之言論及立場。 本內容僅供民眾閱覽,未經著作人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