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過猶豫的抉擇

林桂鳳   諮商心理師

 

  我在唸師大時,曾經聽過登山社一個同學發生山難的故事。他是登山的嚮導,登過無數的大山,對自己的經驗和技術都相當有把握,有一次,他攀登過去已經有數次經驗的山,因為地震及颱風的關係,登山的路徑與地圖有出入,但是憑著過去的印象,他原認為一定沒有問題的決定,卻因為一時的誤判讓山難發生了。

 

  找到一處廢棄的工寮之後,他掏出身上僅有的一個檸檬以及背包中的一台收音機,原以為別人會積極的營救他,沒想到收音機的廣播裡完全聽不到有關他山難的報導。心情絕望之餘,他該如何支撐下去呢?那幾天他做彈弓,打樹上的飛鳥為食;在住的工寮附近找尋野莓;飲用露水;吃唯一的那個檸檬。直到第七天他覺得自己快要支撐不下去了,於是決定離開工寮,找到可能下山的路。他說:「沒想到最近的產業道路,竟然只離我300公尺,走不到15分鐘就到了!」

 

  這個同學最後決定下山,就是一個「躍」的過程,如果當時他失去求生的意志,或者只待在原地等別人救他,現在他就不可能成為師大的教授。所以,面對困難時如果可以持續保持「躍」的動力,下一次的機會大概就只離我們300公尺而已。

 

  馬克思是一個推行共產主義思想的社會學家,出生於1818年。他雖然很有名,但是一生的歷程卻比一般人坎坷許多,他在31歲那一年,幫國際共產黨起草「共產黨宣言」,受到許多國家的唾棄及驅逐出境,雖然最後在英國落腳,但是除了恩格斯接濟他之外,只靠不太受歡迎的稿件投稿維生,但是他卻沒有因為不受歡迎,或者人生不如意就放棄他所發現的理論。他持續閱讀、寫作,過著簡單的物質生活,50歲時出版「資本論」這本書。這本書迄今已經一百多年了,但是仍是研究社會主義的學者必看的經典。如果說這個世界有所謂的「天才」,那麼馬克思應該是其中之一,並非他有多聰明,而是「天才只不過是一個耐苦的過程。」假如他在31歲時,因為被人排斥、失業,所以選擇不再努力或者逃避,現在誰會認識馬克思這個人呢?所以馬克斯在人生低潮的時候,也是以「躍」的方式選擇他的下半生。

 

  文學家歌德,寫過很多有名的文學作品,其中一本是「少年維特的煩惱」,維特是一個為情所苦的少年,最後因為熬不過生活和感情上的挫敗,選擇以自殺結束自己。這本書1774年出版之後,造成一股自殺潮,影響社會至鉅。你可能會問:「歌德呢?他是不是也自殺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寫完這本書之後,心裡面的困惑透過文字的描述抒發,幾乎都迎刃而解了。之後他又寫了更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是一個舉世皆知的大文豪。歌德很聰明,因為他用一個自己熟知的方式創作、紓壓,但是一些追隨書中主角維特的人,顯然是陷入一種不可自拔的情緒困擾中,缺乏「躍」的過程。

 

  每一個人在面對困境時,幾乎都會徬徨猶豫,但是,假如「躍」成為一種人生的態度,困境就不再是困境了,而是生活中的轉機。

 

※本篇內容純屬心理衛生宣導性質且為作者見解,並不代表本中心之言論及立場。 

本內容僅供民眾閱覽,未經著作人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