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是因為不知足嗎?
--認識憂鬱症及自我檢測
文:呂謂正臨床心理師
憂鬱症是新世代的文明病,根據美國心理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一般人當中憂鬱症終生盛行率為15%。以台灣2330萬人口來算,大約349.5萬人一輩子當中至少會有一次跟憂鬱症相遇。人數這麼多,但你我真的了解憂鬱症嗎?如果你的觀念還是落在要對方堅強、想開一點、用意志力來解決,或是像某名節目主持人一般略帶著指責的語氣說『憂鬱症就是因為不知足』的話,那誤會可就大了。
心理師常問個案家屬,如果你的家人腿骨折打鋼釘,你會叫他堅強、想開一點,然後用意志力去跑操場嗎?還是他在休養不能做粗重活的時候指責他『不知足』!我相信你不會。但把骨折打鋼釘換成憂鬱症之後為什麼你就會了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很多人不認為憂鬱症是一種病,更多人認為那只是無病呻吟、逃避壓力,所以就把重點放在意志力、自我要求上面。殊不知這樣錯誤的觀念很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根據研究顯示,自殺死亡者有97%生前接受過精神科治療。70%被診斷為憂鬱症。我們常常等到人走了才後悔當初沒有用正確的觀念協助他就醫,但後悔是沒有用的。
那正確的觀念究竟是甚麼呢?心理師告訴大家憂鬱症就是一種病,一種需要治療的病。只是它的成因可能是多元化的,所以它的治療方案也可以是多元化的。成因的部分一般而言可以分成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生理面每個人體質不同,就算是雙胞胎也不會100%相似,所以不能說同樣的壓力為什麼別人沒事就他有事。心理面就牽涉到每個人遇到問題或壓力時思考的路徑了。有的人樂觀、有的人悲觀、有的人安於現狀、有的人又想太多動不動就想以後怎麼辦!心理師相信這都是會生活在我們周遭的人們。Aaron Temkin Beck 1976年提出當人們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世界或周遭環境沒有人珍惜我、未來是無望的,那就會是憂鬱狀態了。至於社會面,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險阻障礙、創傷苦痛,順利走過來的我們要慶幸自己平安長大,感謝天、感謝地、感謝父母。但是對於走不出來的人我們是否應該多一點關懷與接納呢!
如何治療呢?首先要破除憂鬱症不是病的概念然後進行自我檢測。網路上有很多自我檢測的網站,譬如董氏基金會等。如果檢測出來風險值是高的不用太驚慌,你不一定就是憂鬱症。接下來就是勇於就醫。因為透過專業的、客觀的醫療程序會協助你正確的、深入的了解自己的現況。確診之後就是遵從醫囑進行治療了。治療的方式可以很多元,用藥、運動、心理治療、參加團體...等等都被驗證是有效的,重點是要去做。至於家人該做些甚麼呢?答案是不指責的陪伴加上注意他的安全。多一點耐心,復原是需要時間的,期待在憂鬱痛苦中掙扎的親友們都可以有機會走出陰霾、重見陽光。
呂謂正臨床心理師:雲起心理治療所所長、國立清華大學講師、前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本篇內容純屬心理衛生宣導性質且為作者見解,並不代表本中心之言論及立場。 本內容僅供民眾閱覽,未經著作人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