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凡琦 諮商心理師
當感覺到生氣或難過時,你記得你接下來的反應是什麼嗎?
是臉紅、顫抖、流汗、流淚,充分感覺自己的感覺,還是你會直接跳到罵人打人、排擠對方、丟東西、摔門、劃自己的手、藉酒藉菸澆愁、想要死、躲起來、告訴自己不要想?
生氣與難過是一體兩面的情緒,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反應很直接,我到國小演講的時候,孩子們告訴我他們最常的行為反應是罵人打人,另一個很隱性的族群則是傷害自己,在自己的身體上劃上無數憤怒與悲傷的印記,而當我們長大的時候,我們開始懂得我們最習慣的罵人打人會有很高的法律代價,於是長大的小孩們開始學著忍耐,改著重於破壞個人的物品與生活、沉溺於高刺激活動與菸酒濫用或者是開始對個人感覺視而不見。
生氣與難過是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好好處理自己的傷心變得很困難,我們很習慣將焦點放在讓自己生氣與難過的對象,報復是我們最常有的念頭,所以我們罵人打人、惡意散播流言,追求爽快讓我們付出一切代價而瘋狂,毀滅自己也是經常的選項,因為憤怒與悲傷讓自己覺得一無是處、無能為力。
但為什麼在如此傷心難過的當下,你還要再狠狠地傷害自己?
生氣與難過來自於一種自我受傷的感覺,當受傷了,覺得好痛,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報復他人或毀滅自己,而是一個溫暖的安慰,讓我們停下來關注自己的傷口:是自己最堅信的什麼被挑戰到?是自己最珍貴的什麼被破壞到?
身為諮商心理師,我自嘲自己的工作為專業級的安慰人員,安慰的力量可化解不舒服情緒的影響,更能恢復與提升在生氣與難過事件發生之前的能力。當我們走近支持與關心自己的人身邊,告訴他我們發生的點點滴滴,感覺就會像水庫宣洩一般,可能是眼淚鼻涕一堆、惡言髒話盡出、事件的邏輯不通,這時候的我們看起來狂亂,已經不是小孩的我們並不喜歡,但這段感覺的表達後,新的能量就能貫注,我們就會很神奇地慢慢冷靜下來,知道受傷的自己怎麼了,接下來我們就能再去面對與解決問題,並且做下正確的判斷。
安慰並非奢侈品,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對象,朋友、家人、寵物、社區資源等,我們自己也能夠提供自己安慰,好好照顧自己與對自己說溫暖的話。一張寫著加油的小卡、一個輕拍不要哭、一杯特別準備的溫熱咖啡、一個關心的神情、一個放自己一天假的心情…
當我們生氣難過時,更要記得好好地照顧自己,給自己一個溫暖的安慰。
※本篇內容純屬心理衛生宣導性質且為作者見解,並不代表本中心之言論及立場。 本內容僅供民眾閱覽,未經著作人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