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看懂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過去,我以為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健康快樂地長大,直到成為心理助人者後,才驚覺,在成長過程中受了傷的孩子,竟是這麼多。
這些孩子在早期的家庭生活經歷中,就遭遇了許多使他們身心受創的經歷,包括受到肢體或言語暴力對待。事實上,幾乎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每一個父母都是如此用心地給孩子最好的生長條件,那麼,為什麼還會讓孩子受到傷害呢?
最常見的傷害,都是發生在父母情緒暴怒時,理智線斷裂,脫口而出一些具有攻擊性、威脅性以及貶低人身價值的話語,例如:「你知道你有多讓人討厭嗎?」「早知道不要把你生下來!」「你真是一無是處!」,這些話語,伴隨著嚇人的音調與高張的情緒,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也相信自己就是不值得好好活在這個世界上。
然而,並沒有任何人教過父母要說出如此傷人的話語,我們卻對這些話語再熟悉不過了。為什麼?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也曾好幾次聽到我們的父母或老師,這麼對我們說。所以,我們也曾是受傷的孩子;而當我們長大後,在情緒失控時,再把這一切複製到孩子身上。於是,我們成了壞掉的大人,而孩子也受傷了。當受傷的孩子長大後,又變成壞掉的大人,繼續製造出受傷的孩子。
如果,我們沒能看得懂這些代代複製的影響,我們就不懂得停下來,做出改變,而讓自己與孩子繼續處在痛苦中。
身為大人,如果希望帶給孩子成長的力量,第一要務,需要先承認自己可能也壞掉了。如此,你才會往回探究,自己是如何受到家庭經驗的影響,把那些成長過程中,喜歡的、不喜歡的,想要的、不想要的,通通帶進新的家庭中,進而影響到孩子。
於是,你會看見家庭系統中,每個成員都用各自的方式,來對彼此表達愛與忠誠,同時也想盡辦法要爭取最多的資源,讓自己的生命被看見。常見家庭中愛的流動有三種:
(一)自私的愛:這是上一代對下一代的。當上一代因為成長過程中受了傷,帶著遺憾進到新組成的家庭中時,不自覺地要求孩子長成特定的模樣,用這種方式來彌補自己內心的缺憾,或者帶來安全感。
(二)盲目的愛:這是下一代回應上一代的。下一代為了獲得上一代的愛與認同,於是用各種自我犧牲的方式符應上一代自私的愛,包括,想代替父母解決問題、透過與父母一樣悲慘分擔父母的痛苦,或者,出現自我破壞行為讓自己留在父母身旁,為的就是與父母繼續保有情感連結。
(三)智慧的愛:這是每一代的人都需要學習,最健康與最有效的愛的表現。關鍵便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照顧,把自己的人生活好。上一代要支持下一代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下一代則是要透過把自己的人生活好,來回應上一代的愛與支持。
在華人文化與家庭系統中,最缺乏的就是智慧的愛,所以,代代都被困在自私的愛與盲目的愛之中。因此,智慧的愛是需要學習的,覺察則是最重要的途徑,看懂了自己是如何被家庭影響,同時影響到自己的孩子,那麼,接下來就是做出改變——懂得站在對的位置上,支持孩子往前走;懂得讓孩子站在對的位置上,活出生命的價值。
其實,在覺察與理解並邁向改變的同時,就是一段自我療癒的過程。我們都在養兒育女中更認識自己,有機會撞見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感謝我們的孩子,讓我們有機會從新活過一遍,用新的方式,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人,一旦大人改變了,孩子就改變了!
本篇內容純屬心理衛生宣導性質且為作者見解,並不代表本中心之言論及立場。 本內容僅供民眾閱覽,未經著作人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