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地協會 陳綺珊 社工員
說起女孩與女孩間的愛戀......有些人覺得,那不過就是閨蜜情,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女孩間的親暱本是如此,甚至有更多數的人,連想都沒有想過、聽都沒有聽過,或者不知道原來愛戀可以發生在自我認同相同性別的人兒身上;事實上,若是將討論轉到熟悉女孩們愛戀的社群、或是對於女孩們愛戀有些認識的族群,通常會笑笑地說「那大概是個兩女一貓(也有可能是多女多貓)足不出戶的生活,下次出現了,大概就是分手了」,這樣的形容,有時候貼切、但卻也不完全.....就我個人主觀的看見與感受,覺得女孩愛戀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那些情感的交織與牽絆吧。(接下來以「女同志」一詞,來簡稱「女孩間的愛戀」)
看過不少與女同志相關的影視作品,有幾部也許是較早接觸到、也許是較為牽動我個人的生命經驗,今時此刻憶起,仍覺得經典、或者說是揪心更為貼近;《逆女》是我第一部觀看關於女同志的電視劇,一直對其中的一個場景很有感觸,或是說總會在某些時刻浮現(特別是現在):女主角在高中時期所交往的學姊,每每見面只是為了一次又一次地告訴女主角想要分開的想法,對女主角來說雖然也不太好受,可是卻不知道該怎麼做?這裡讓我連結的並不是女主角的為難,而是學姊的內心糾結,究竟是怎麼樣的環境,才讓人一直對自己的情感裹足不前,必須親手推開那其實已經正在進行的關係?!而又說到《蝴蝶》,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女同志電影,對於電影中,女主角在年輕時所談的那段轟轟烈烈的感情,一直到電影結尾前,都讓我覺得好失落......那些命中注定、兩人世界、或是當時的社會動盪、還是原生家庭的牽絆,讓這段感情在不得不的狀態混亂收場......平凡的幸福好像不會屬於女同志?高潮迭起戲劇般的人生似乎隨時上演?有哪一項條件是支持著這段關係走下去?!
是電視劇、或是電影,有多少真實性、能代表哪些女同志的群體??一直在社群中穿梭的我,無法回答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但無法否認的是,對很多社群朋友來說,它不只是故事、不只是影片,是好多朋友真實的生活寫照、是好多朋友信仰的未來模樣;女同志社群,一直以來(特別是在早期資訊不夠發達的年代)都缺乏情感關係的樣版,甚至從更早開始,還未進入情感關係之前,在認識自己、認同自己就一路跌撞,藉由有限的資訊去拼湊出情感或是關係,想而,那樣的過程並不容易順利,也許還不知道自己那天生的情愫從哪兒來便進入了情感關係、也許一直懷疑自己的情愫進入了情感關係、也許不停否認那自然的情愫避免進入關係,也可能剛開始就因這些不被世人接受的情愫而質疑自己......真的太多太多了,那些從外至內的壓迫(社會的歧視到無法展現自己)、從內到外的阻礙(內化恐懼成為女同志到不敢發展情感),就如此正大光明的在妨害女同志們去建立情感關係,曾經有一位女同志朋友這樣和我說:「我不相信有人會愛我!所以當我進入情感關係,我便用盡一切力氣在證明對方不愛我,而後她真的離開了,我也完成了這樣的證明題!!」,荒謬卻真實,可是實際上是,沒有人告訴她們怎麼愛,但更正確的是沒有人告訴她們,「妳們可以愛、妳們的愛自然也美好」。
社會環境的不友善、相關資源資訊的缺乏,讓她們一再經驗挫敗,在自己的認同道路上及情感關係的經營維繫上都是,甚至有時候連原生家庭都會成為阻力,悲劇成為唯一的結局就像是不變的真理,看不見幸福或是值得幸福的樣版,使得進入關係後可能趨於保守、以建立自己的堡壘,守護得來不易情感關係,可這樣卻可能造成另一種支持系統或資源的缺乏,在情感關係失衡或結束後成了另一種困境,關係在女同志生命裡進退維艱;真實的困難展現在不同的女同志生命裡、發生在不同的關係裡,走出一條路、走往一個方向都不是簡單的,有時候我們能做的真的很少,陪伴真的是我們能給出的、最珍貴的資源。
如同作家李屏瑤寫了一個女同志不自殺的故事:《向光植物》,不一樣的選擇本該出現女同志生命裡,而這個社會更應該給予任何少數族群同樣的選擇權利,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提醒自己不去脈絡化地去聽一個人的故事。
本篇內容純屬心理衛生宣導性質且為作者見解,並不代表本中心之言論及立場。
本內容僅供民眾閱覽,未經著作人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